皮革廢水因含有大量染料、油脂及重金屬,色度深、成分復雜,是工業廢水治理的難點。皮革廢水高效脫色劑通過化學作用破壞發色基團,實現色度與COD同步削減。現從藥劑類型、作用機制及工程應用三方面解析主流技術。
一、化學絮凝脫色劑:電荷中和與網捕作用
此類脫色劑以陽離子有機聚合物為主,通過電性中和使染料脫穩:
1. 季銨鹽型脫色劑:如BWD系列(雙氰胺甲醛樹脂),對活性染料廢水脫色率超90%,適用pH 7-10,投加量0.03–0.5kg/噸廢水。其陽離子基團與染料陰離子結合形成疏水沉淀,同步降低COD 50%–70%。
2. 復配增效體系:如CUCO-55脫色劑,投加量20–80ppm,脫色率>95%。與PAC或聚丙烯酰胺(CPAM)聯用可強化絮體網捕能力,但需分步投加避免藥劑失效。
二、天然高分子脫色劑:綠色轉型新方向
以皮革廢屑提取的膠原蛋白為原料,接枝改性后形成環保型絮凝劑:
1. 接枝共聚物:如HC-g-P(DMC+AM),表面呈多孔蜂窩結構,正電荷密度高。對甲基橙模擬廢水脫色率達91.3%,最佳投加量40–60mg/L,20℃低溫環境仍保持高效。
2. 優勢在于生物相容性高,污泥毒性低,契合碳中和趨勢。
三、高級氧化技術:難降解染料深度處理
針對頑固色度(如蒽醌類染料),臭氧氧化可徹底破壞發色基團:
臭氧發生器:直接氧化染料分子中的不飽和鍵與芳香環,色度降至1度以下。特別適用于絮凝后殘留的溶解性色素,但需配套除油預處理(如氣浮)避免油膜阻礙臭氧傳質。
目前行業趨勢是復合工藝主導:先以季銨鹽脫色劑實現初級脫色(成本<0.5元/噸),再輔以臭氧或膠原基絮凝劑深度處理。茂名某制革廠采用“BWD脫色劑+CPAM+臭氧”三級工藝,出水色度接近零,年運行成本降低40%。未來研發將聚焦定向改性脫色劑(如增加螯合重金屬功能)與智能化加藥系統,推動皮革廢水從達標排放向資源回用升級。